簡介

自幼以來,生長於馬必浩(Mapihaw)部落的比令亞布(Pilin Yapu),深受祖父傳統文化教導的滋養,從Gaga祖訓、傳統領域到獵人智慧,幾乎承繼了泰雅族的文化思維,正如其言「我就是Atayal」。但是,隨著主流社會教育體制的衝擊,自1990年代開始,比令亞布便歸返部落,持續地投入文化復振與紀錄片攝製工作,不只與弗耐˙瓦旦(Baunay Watan)、尤瑪˙達陸(Yuma Taru)一同成立「泰雅北勢群文化工作室」,從事部落文史調查、織布技藝傳承,也參與全景映像工作室辦理的「地方記錄攝影工作者訓練計畫」,就此展開紀錄片創作的歷程。

  若是以紀錄片的時間切點與拍攝主題來看,比令亞布的影像實踐可分為三個階段及類型:

(一)部落文化、歷史與土地:
  這個階段的影像累積主要集中於1990年代,也正是比令亞布返回部落以影像記錄文化的重要時期。從《土地到哪裡去了》、《彩虹的故事》到《走!親近祖靈》,拍攝的題材涉及部落傳統領域、泰雅族紋面文化,以及比令亞布長期關注的祖靈祭(Maho)復振課題。

(二)921地震災後重建:
  1999921日發生集集大地震過後,置身於重度災區的比令亞布自然而然地提起攝影機記錄眼前所及的殘破景象,無論是《部落的高速公路》、《建橋築夢》或《打造新部落之路》,都是探討部落族人如何面對災後重建的複雜、龐大議題,當中又面臨到何種衝突、困境。

(三)族群衝突及對話:
  一直以「部落影像」為創作核心的比令亞布,在近幾年完成的《祖先的腳步》、《走過千年》與《霧社˙川中島》,雖然仍是以「部落」為拍攝主體,但在議題的討論上,已經轉向為原漢/原原之間更具層次的對話。從主流社會進入部落產生的利益衝突,到霧社事件的歷史詮釋與部落和解,再再映照出台灣歷史、族群課題的複雜糾葛。

  回顧這些年來的紀錄片拍攝歷程,比令亞布自言從「全景」團隊身上,學習到的是「在地出發」、「在地觀點」的創作理念。也就是說,無論是拍攝什麼樣的題材,或是持續拍片的動力,就是感動你的事或你關心的事,而「一直持續讓我感動的、一直持續讓我關心的,就是泰雅族的事物。因為像我關心的都是我周邊的事物,像土地、文化、祭典,或是泰雅族相關的都是我要的」。當然,比令亞布也會進行紀錄片作品的部落巡迴放映,希望部落議題在影像化後,能夠捲動起更為龐大的自覺意識或對話空間,以紀錄片實現部落的內部改造行動。

  現階段,擔任台中市立達觀國小校長的比令亞布,積極推動「泰雅族民族實驗小學」計畫,希望在體制內搭建起泰雅族民族教育的可能。他自言,「我做文化工作、泰雅工作室到協會,然後到拍片,這過程到現在,我們試著推民族教育這部分,其實我覺得精神都一貫,就是實踐一個做泰雅人的這條路,實踐我、或我們、或是學校成為泰雅人的一條路」。或許,這條路正緩緩地展開,而比令亞布已經行走於路上了。

徐國明撰2015.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